我是2020级MPA非全日制班马奎,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野战部队服役,现就职于北京市某公共部门。
一、走到另一面,我看见了什么?
A面:读大学的时候我比较关注社会上的公共事件,大学四年期间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变革的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因为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基层选举等事情引起了很多公共事件,有的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在我的眼里,这些公共事件中,一面是基层政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漠视群众利益,一面是弱势群体孤立无助甚至以命相搏。年轻气盛的我看到这样的事情总是义愤填膺,不问缘由就站在弱势群体那一面,总想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为这些远在千里、素不相识的人打抱不平,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好在一个人能力有限,胆子又小,没有把自己折腾进去。后来有一次差点被警察叔叔“请喝茶”,再加上临近毕业,就消停了下来。
毕业那年,我把我的经历和感受总结了一下,写了一篇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毕业论文。那时我对“治理”的理解还是很朦胧的,有一种看不清、看不透的困惑感。后来学习了“治理理论”,才有了一点清晰的认识,这是后话。
2013年本科毕业
B面: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或许是潜意识的有意为之,现在的我走到了另一面,成了当年自己口诛笔伐的“基层政府人员”。换了身份,换了立场,我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我曾在政府公共服务场所工作,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前来办事的老百姓,缘于自己过去的经历,我对这些老百姓都格外地和善亲切,因为我觉得他们来这里办事,本质上就是来寻求政府帮助的。每当看到他们心事重重地走进门,又满面春风地离开,心里便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总有一些人的诉求无法被满足,因为“不符合规定”,因为“要担责任”,但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无法从心底里接受这样的结果。“对立事件”就这样在我手里产生了。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很矛盾,我想不明白,群众、规则、我,到底是谁逾越了边界?
有了这些工作经历后,再反观当年令我义愤填膺的那些“对立事件”,就看得更加立体了,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似乎得到了部分阐释。我认为,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纠葛,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在特定的背景下纠结在了一起,而作为强势一方的政府如何去应对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不可否认的是,“快刀斩乱麻”的治理方式、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确实造成了很多个体的不公平。
2019年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二、十年后回首,那份初心还在吗?
所谓初心,可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份纯真,可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那份美好,还可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那份勇气。对我而言,我的初心是——好男儿,要么守卫国家安全,要么守护百姓安康。所以十年前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分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军事指挥官类专业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后来我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学了四年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也有了四年的“愤青”经历。
毕业那年,受本班一个退伍士兵的影响,我毅然报名参军,重拾当年未圆的军人梦。当兵的两年既充满激情,也非常煎熬。激情的是训练场上浑汗如雨时的畅快,煎熬的是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极度空虚的时光里,我反思了所有我能想起来的往事,并把它们一一写下来,记录成了我自己的“忏悔录”。用这样的方式,我完成了心灵的洗礼,我的内心比以前平静了许多。
2014年参加军事演习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十年之后,再次回到校园,重新学习公共管理专业,想起了当年填报志愿的情景,我不禁问自己,那份初心还在吗?
读MPA,或许有功利之心的催促,但更多的是因为在忙碌而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却时常有一种无力感和恐慌感。我意识到我可能遇到了什么瓶颈,似乎是陷入了“殆”。
在研究生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豁然开朗了许多,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一些朦朦胧胧的概念也清晰了起来。我明白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明确了治理的“人本思想”,也学会了应对公共事务的智慧和技巧。“思”和“学”这两条主线似乎逐渐并行前进了。
回到最初的困惑,以前一直看不透的问题, 现在还是没有看透,但我感觉看的更远了些,或许这就是我读MPA的收获。
至于初心,我知道它一直在。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MPA新闻模拟发布会
三、给MPA后来者的一些建议
来读MPA,你一定是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对公共事务有了一定的理解,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你可能和我一样,在实践和思考中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那么学习将是你突破瓶颈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所以请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学习、思考、提升,还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