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er@CUC | 刘梦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35

        我是2021级MPA非全班刘梦莹,本科就读于历史学专业,但因为有个媒体人的梦想,曾在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担任节目采编,后来跟过剧组拍摄微电影,在这期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不是我想从事的工作,随后我转换方向,目前就职于一家NGO组织——中华文化促进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总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2000项。


一、确定新的目标,加入公共组织

        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以来参与筹备组织了多项文化活动,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与我本科专业息息相关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工程。1994年经过文化部批准立项,在已故张政烺、何兹全等史学名家的带领下启动编纂,集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等三百余位学者参与编纂。《二十四史》全书计3217卷,约有4000万字,《今注本》的编纂面临着文字量巨大,编纂难度高,耗时长等问题。因为社会组织在资金和动员力上又有先天的不足,编纂过程历经坎坷。项目中期因为耗时太长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度停滞,后续有新的资金注入后,才重新召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内多所高校继续着手编纂。

        历经27年,各史注释和校勘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出版流程,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出版完毕。坎坷的过程最后虽然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也让我思考,在提供准公共产品上,社会组织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是做到一个辅助,还是需要扛起大梁?在遇到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问题时,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与此同时我还参与筹备了多个其他文化项目:与凤凰卫视联合发起“年度中华文化人物评选”,项目连续举办十届,主要是评选出当年十位杰出文化精英,评选出来的人物包含文化大家如饶宗颐、周有光、文怀沙,有著名作家冯骥才、海岩、刘和平,也有演艺界的郭兰英、德德玛、陈维亚等等;与华侨城合作主办安仁论坛,论坛关注文化与新型城镇化,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研究、交流、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传播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城镇化学术交流与综合服务平台,论坛足迹遍布北京、成都等城市等等。


二、关于社会组织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强调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组织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但是提升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却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社会组织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广大人民群众的眼里往往只停留在体制内的社会组织例如“工会”、“妇联”、“红十字会”等。对于体制外更是知之甚少。向别人介绍自己就职于一家社会组织时,经常会看到对方带着迷茫的眼神点头说“哦,这样啊”。在缺乏认知度和影响力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再加上相关法规条文不明确,在各个方面都会碰到各种阻力。例如前段时间进行的社会组织与主办部门脱钩改革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组织的是否属于行业协会的认定,是否需要脱钩的认定,同主管部门的协调,还有社会组织资产的归属等等方面的规定都不够明确,造成了脱钩时间拉长,脱钩成果不显著等问题。

        社会组织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范围越来越广大,但是介于各种问题,在参与的深度上和起到的作用上还远远不够,怎么能够让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怎么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影响力?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如今的社会形式下怎么更好的开展工作?社会组织在现如今社会环境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于是我选择了继续深造,学习新的知识来填补我的不足。


三、圆梦中传,展望学习生活

        我从小就有一个媒体人的梦,中国传媒大学是一直是我梦想中的学校,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的中传校友也是我的偶像,在考虑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时,发现中传的招生通知,便毫不犹豫的选择报考,经历了一战的失利也没有想到过放弃,最终二战上线如愿圆了我一个中传梦。

        接下来的两年学习生活,既期待又忐忑。期待于有一个重回校园的机会,让我把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沉淀下来,沉下心来读书,学习知识。让我在工作中的问题有一个理论上的解答,能够找到以后工作的方向。忐忑在于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每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没有因为是非全日制就对学生放松了要求,不管是作业,上课发言还是考勤都让我既痛苦又快乐。让我真正的体会了做重新学生的感觉,感受到了对作业的压力和对上台发言的紧张。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但愿长葆少年之心,永不满足,不断进步。希望在两年后我会感谢做出这个决定的我自己,不悔两年的学习生涯。希望能找到我的问题的答案,变成想要成为的我。


友情链接

外校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北京•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国重大楼9层

    咨询电话:13260398261

  •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众号
  • 中国传媒大学MPA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