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开学典礼致辞|廖祥忠:大学是什么

作者:发布时间:2021-09-12浏览次数:10

敬爱的老师们、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的指针镌刻着历史的进程,百年梦圆,波澜壮阔;千秋伟业,皆为序章。

在刚刚度过我们党百年华诞的伟大历史时刻,在两个百年交汇的重大时间节点,今天,我们迎来了5508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遍布全球的校友,向怀揣梦想的全体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欢迎你们加入中国传媒大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是中传的新主人、新力量、新希望!

同时,也向支持孩子选择中传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将在中传书写人生新的篇章。你们将在这里领悟“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中传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基因。

身处今天美丽的校园,看着青春的你们,我发自内心地欣喜、羡慕!我想起了1986年8月的一个傍晚,正在江西大山农田里劳作的我,收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挥舞着通知书,在田间大地,放声高歌。那个场景,永生难忘!

告别父老乡亲,我第一次离开江西的青山绿水,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京城。走出北京站,我瞬间被绚丽繁华的首都景色深深震撼,满心欢喜地坐上开往广院的班车。可是车开出没多久,却发现车窗外的高楼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稀落落的农家民居,满眼的高粱玉米,路上还不时跑过一辆辆马车。在沮丧失望中,终于看到一个灰色的大门,门旁一面不大的牌子上写着六个字——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如今小桥流水、草木扶疏的校园,那时林少木稀,设施简陋,全校仅有楼房十三栋,学生不过千余人。

你们能想象吗?当时主楼刚刚落成,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不知电梯为何物。记得在主楼第一次看到电梯时大为惊诧,明明看到一批人走进去,可当电梯门重新打开时,竟然魔幻般换了一批人!记得还有一次路过国际大厦,发现大厦的玻璃门很神奇,人来了,会自动打开;人离开后,还会自动合上!在写给父母的第一封家书里,我对眼中的这些“奇特景观”进行了详细描述。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三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入学时那个曾经失落的少年,绝对想象不到咱们的校园会变成今天这般景象。从荒郊野外、地僻人稀到交通便利、人气兴旺;从袖珍型的行业院校到人才辈出、声名远扬的传媒旗舰。栉风沐雨、几度春秋,多少奋斗、多少辛劳,成就了今天的中传!

中传的演变,是祖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时代巨变的光芒。从农耕文明迈入信息时代,数十载而已!二十年前六月的一天,当我站在美国世贸中心的楼顶,感觉那就是世界之巅;十九年前,当我第一次坐上日本的新干线时,目瞪口呆,感觉两国不在同一个星球。现如今,咱们的高铁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大地处处生机盎然。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中传,无处不风景,我们引以为傲!我相信,你们必将见证更好的中传,也会在这里淬炼出更好的自己!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同学们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2018年,我要求同学们,塑品格、补短板、立长板;2019年,我请同学们牢记,你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去年,我呼吁同学们,要好好做个读书人。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告诉同学们,世界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奔向变幻莫测的明天。人类的知识体系、生存法则、伦理原则、认知和改造自然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巨变期。

时代在变,大学也在变!同学们想过吗?大学是什么?

农耕文明时期,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始于土地,问于星空,成于教育。

西周时期的官学和春秋战国的稷下学宫告诉我们,大学是传承礼乐文明的津梁,是思想交锋的疆场。

汉唐以降的太学和宋明时期遍布天下的书院告诉我们,大学是培养君子、传道授业的殿堂。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学园告诉我们,大学是崇尚理性、探究宇宙奥秘的地方。

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兴起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告诉我们,大学是击穿中世纪神权的利剑,是人文精神复兴的滥觞。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历经数千年,大学成为催生科技革命、驱动物质文明的引擎。

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洪堡三原则”,让大学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的“大学的理念”,让大学成为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中枢。

美国教育家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让大学成为国家工业快速转型的重要动力。

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京师大学堂,还是在战火中坚持科学精神、延续文脉风骨的西南联大,都告诉我们,大学可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为唤起一个古老大国世纪觉醒的洪钟。

无论在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大学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支点,是产生思想、传承知识、引领社会的殿堂。

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世界进入了人类、机器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时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界限正在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正融为一体,大学的角色、形态和使命也正随之改变。

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边界正被打破。融合与共生是时代的鲜明特征,那种沿袭旧例按知识领域甚至技术工种划分学科专业的做法、不同专业各自为政的情形,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知识生长逻辑和学科专业发展现实,通识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

讲授式教学正被自主性、个性化教学取代,教师的角色将切换为导师。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正由教师和书本转向整个信息世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负责“引领方向、教授方法、答疑解惑、立德树人”。延续千年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将让位于师生协同的研究型教学。

教与学的时空关系正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被颠覆。基于教室内外、课上课下的教学场景已经被全时空学习场景所替代,“学生+智能终端”正在成为学习发生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式微,基于学生精准画像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大行其道。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正走向统合,研究方法将深度交汇。随着科技力量强力嵌入人文社科领域,以人文精神引导科技创新,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将成为常态。

数据正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越来越显著,数据科学正成为统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王道,数据海洋已成为科研的新天地,数据垄断正成为科研的新壁垒。

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正在模糊。全球共享的虚拟教学平台,让每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顶尖大学的精华课程,并在全球的学分互认评价体系中获得数字认证。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有教无类将成为现实。

社会教育资源开始流入大学,技能型学习将逐渐交给社会,大学教师的讲台可以成为通向世界的舞台。大学不再是凭借一堵围墙与世隔绝的深深庭院,它将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多元,与社会深度融合。

大学的物理形态、价值和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将是多维空间的叠加,物理形态的校园是基础,孕育校园文化;虚拟形态的校园是核心,汇集教育资源;精神形态的校园是灵魂,承载价值引领。

大学的功能将由传授知识转向探索知识,由培养技能转向以文化人,由传道授业转向立德树人。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90年前,梅贻琦先生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标准,正在成为决定大学生死存亡的约束性条件!

今天,我们或许还无法精准勾勒出未来大学的完整画卷,但可以预见,已经在时代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却依旧酣睡的大学如果还不觉醒,将很快被社会发展的洪流卷走,大学正面临一场整体性生存危机。

优秀教师将脱颖而出,一大批教师将被淘汰。在线课程的全球共享已成为现实,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名师名课将成为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顶级大学手中所掌握的优质课程将垄断全球大学教育资源。能者为师是王道,一大批教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三尺讲台,大学教师的数量会急剧下降。

大学之间的距离会迅速拉开,一批大学将惨遭分流。随着教育手段、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及社会对大学文凭的重新认知,一些大学正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那些仍醉心于昔日荣光的大学,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新大陆。那些靠着老课本度日的老师、那些指望悠哉混日子的学生,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压缩。

大学的生存危机已经露出了尖尖小角,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传授知识不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大学存在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今世界,人类的劳动正被机器取代!人类的思考正被芯片取代!人类的选择正被算法取代!在后人类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可能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守护人类存在的价值,就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当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走向同构,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需要与时代共进,如何建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大学的责任。

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新兴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行业边界逐渐消失,技术强权主义甚嚣尘上之时,如何让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理性,用新的科技思想引领社会,是大学的责任。

当自然科学强力嵌入人文社科领域,动摇着人文社科理论的根基;当科技肆无忌惮地向人类展示其非理性特征,使人类社会集体走向迷失之时,如何为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使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是大学的责任。

当人工智能、克隆仿真、基因编辑走进现实生活,人类的生命观正遭受重大挑战,人类社会面临极其严峻的伦理考验之时,如何构筑和守护人类的伦理底线,是大学的责任。

当自然灾害、病毒、极端主义思想、恐怖组织、黑科技滥用纷纷来袭,人类社会必须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之时,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大学的责任。

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曾说,“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崇高事业”。我坚信,大学校园的物理形态可能会改变,大学的职能可能会重构,但坚持追求真理、礼赞人性光辉等大学精神和气质,不但不会被技术抹杀,反而会以更富生命力的方式弘扬到整个社会。

大学的价值,是在狂风骤雨般的物欲纷扰中,为一群有志青年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们在这段美好却又转瞬即逝的金色时光里塑造人格、找到自我,学会研究、认知世界,打好人生底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学们做到因时应变,知行合一。此时此刻,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要成为游泳的全能选手,“会当水击三千里”。要学会在数据的世界、信息的海洋中遨游,游得好,人生处处是蓝海。未来,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传统的线性学习方法很难适应时代,你们要尽早掌握非线性学习方法,决不能身处信息时代,思维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甚至农耕文明时代。

同学们,你们还要坚持每周去学校游泳馆游泳,在游泳中感受动力、阻力和浮力,既强健体魄,也把这些身体记忆转化为内生动力和精神哲思。游泳在中传已经成为必修课,游不好,将无法毕业!你们更要学会在人生的风浪中游泳,涤除玄览、磨砺意志,“自信人生二百年”。

第二,要成为编程的一把好手,全面提升自己的“技商”。信息时代,不懂编程,将成为新文盲。编程是人类与机器沟通的桥梁,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你们要掌握数据结构、算法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通过编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编程思维去观照多彩的世界。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编程改变的世界,你们务必要看到科技的穿透力,要把编程当作一种基本素养和必备能力!我中传学子应该做到“文武双全”,不但要修得一手好文章,还要编得一手好代码,用编程编织出美好人生!我要特别把这句话送给在场的文科生。

第三,要成为规划“内存”的一流高手,养成自动清理“垃圾”的好习惯。功业无涯,人生有限。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专注于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管理好精力和时间,在特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特定任务。要学会为自己人生的内存做好“分区”,留出读书思考的空间、留出拼搏奋斗的空间,也一定要给你挚爱的人、牵挂你的亲人、支持你的友人留好空间。

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养成主动清理大脑存储空间里冗余信息的习惯,减少大脑的无用消耗,实现自我净化;还要筑好心灵的“防火墙”,阻挡负面情绪侵入你的“系统”,每天都以最好的状态去享受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收获。

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中国,可以昂首走上世界舞台,展现自信和友善。如今的时代风雷激荡,你们可以在机遇和淬炼中找到自己的舞台,书写属于你们的历史。

但请不要忘记,百年前祖国风雨飘摇、烽烟四起之时,多少和你们年纪相当的志士走出大学校园,投身救亡图存,倾尽一生心力去抚平大地的疮痍。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大学的精神——满腔赤诚,一身傲骨。

也不要忘记,百年民族复兴路上,多少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学子,从大学出发投身民族复兴,用尽毕生所学襄助祖国的崛起。他们身上流淌着大学的精神——鞠躬尽瘁,无问西东。

大学精神曾穿越时空,烛照人类的荣耀,见证文明的兴衰;未来,大学精神仍将奔涌不息,寄托着人类对文明的无限期待。今天,你们脚下是全新的历史坐标,身上有祖国的浩浩明日、文明的悠悠未来。


学不可不弘道崇德,术不可不经世致用!希望同学们牢记中传的校训与使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阔步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舞台,勇立潮头、搏击风流,不要只当看客!不要坐而论道!

同学们,今天你们是定福庄的小白杨,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希望你们坚守初心,直面大机遇和大挑战!不负青春,不负中传,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同学们,人生新的乐章已经奏响!从此以后,中传有你,你有中传!祝福你们!

原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友情链接

外校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北京•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国重大楼9层

    咨询电话:13260398261

  •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众号
  • 中国传媒大学MPA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