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半日游——参观传媒博物馆和校史馆

作者: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次数:59

2020年11月20日上午10点,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2020级MPA全日制班同学齐聚在校史馆,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传媒博物馆与校史馆。此次参观,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了传媒发展历史和学校发展历程,同学们收获颇丰。

首先,大家来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传媒博物馆,由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构成,重点展示了中国广播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历程。


广播馆

在广播馆内,大家通过参观展品和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广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它的出现实现了人类首次远距离、实时性的信息传播。在广播馆内,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第一封电报、摩斯电码表、爱迪生的留声机以及各种收音机等等。而我国的广播事业从1923年开始。各种各样的留声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家中。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之后,我国的广播事业逐渐走向腾飞之路。


电视馆

电视馆展示了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从俄裔德国科学家1884年申请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专利到1939年世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诞生,再到195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向世人展示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电视的发展用了70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电视事业也在1958年春天正式开始谱写。从第一台电视机的诞生到第一部电视剧的播出,再到北京电视台的建立,中国电视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197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馆内,同学们有机会坐上主播台,体验新闻主播的感觉。


电影馆

电影馆采用对比陈列的方式,以时间为序,运用编年的方式,将同一时间点附近发生的世界和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节点意义的突出事件进行比较展示。电影发展的历史除了艺术家之外,与其技术发展也息息相关。此展馆重点介绍了电影从无到有,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189512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首次公映,代表着世界电影的诞生。而我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内,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几个自己最拿手的片段,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式开启。之后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多位导演获得国际奖项。


传输馆

这里陈列的是各种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设备。在广播电视台和接收端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就是发射台。音视频信号的传输有两种途径——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通过电缆或光缆传递信号叫有线传输,通过空气中无线电波传递信号叫无线传输。

广播电视节目的发送与接收往往是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相结合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好节目后,将声音、图像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缆或光缆传送给各广播发射台,或者地球卫星站。发射台通过发射机、天线以中短波信号的形式将节目发送到各地,当地就可以通过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广播电视节目了;或者地球卫星站将信号传送给卫星,直播卫星接收用户通过接收机(机顶盒)收看电视。传输馆展示的就是各个中短波发射台曾经使用过的发射机,包括中波、短波、电视调频的发射机等。


校史馆

从传媒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于1958年更名为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升级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校训“立德、敬业、博学、竞先”这八个字承载了学校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而校歌《年轻的白杨》更是告诫同学们要珍惜春光,象征着勤奋钻研的广院精神。

回顾66年以来,从“广院”到“中传”,那些泛黄的书页与黑白两色的照片,不仅是先辈们的独家记忆,更是几代传媒人的共同努力,都化为凝聚力和认同感,构筑起一座属于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通过本次参观,2020MPA全日制班的同学们对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传媒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在未来要努力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友情链接

外校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北京•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国重大楼9层

    咨询电话:13260398261

  •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众号
  • 中国传媒大学MPA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