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讲堂 l 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当代中国的话语、机遇与挑战

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2-01浏览次数:28

2020122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MPA联合会协办的中传政院讲堂在学院S102教室开讲。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湘林教授为师生带来了题为“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的讲座。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教授主持讲座。


1 徐湘林教授

2 周亭教授

徐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渐进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和政治学本土化研究,他曾提出中国渐进政治改革五个必备条件和制度空间的解说、中国政治研究的政策过程中层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国家治理的结构、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有着系统和独到的研究。

徐教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什么那么难”开篇,认为在国际上话语权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政治性权力,与其综合国力有关,随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加强,综合国力的削弱而减弱。通过对冷战和后冷战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变化的论述,徐教授分析了中国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缺失的原因,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滞后的问题将逐渐改善。

徐教授讲解了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研究范式在维护西方话语权中的重要作用。制度决定论把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视为制度性危机,而徐教授认为这种制度决定论错误地将转型危机当作制度危机,无法合理解释中国的经验。

3 现场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

徐教授讨论了民主化研究范式的知识局限和理论困境,认为造成民主化失败的真正原因很少被讨论,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运动的失败几乎都与国家无法正常治理有关。民主化理论范式偏离了国家治理问题,因此民主化问题只有纳入到国家治理的分析框架中才会有意义。

徐教授指出国家治理的研究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他提出了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个目标的国家治理价值内涵,认为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还提出了国家治理六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六个要素包括了核心价值体系、权威决策体系、行政执行体系、政治互动体系、经济发展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他强调国家治理是在变化环境中不断追求六要素保持基本平衡的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

讲座中,徐教授通过对多个个案的分析,拓展了大家对于国际话语权的认知,他认为解决中国话语权的失衡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本土学者在议题设置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只有在中国经验的本土化研究基础上提出我们自主的议题和赋予其意义,我们才会有机会增强我们的话语权。

4 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在提问环节,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谢进川教授与徐教授进行了交流,就他提出的“国际环境日趋严峻的当下,应如何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攻击?”徐教授认为,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对于基于偏见的攻击,当然需要积极回应,摆明观点。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争取更多民众的理解,毕竟对中国进行恶意攻击的只是少数坚持极端保守主义的政客。徐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国际交流中的经验和经历,认为各国学者在有关国家治理的共同问题上应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

友情链接

外校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北京•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国重大楼9层

    咨询电话:13260398261

  •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众号
  • 中国传媒大学MPA公众号